我國改革開放三十余年,在我們沉迷于所謂的“制造業大國”、認為歐美日發達國家“產業空心化”的當下,真實情況卻是我們自己的“技術空心化”。我國數控切割機制造業表面繁榮的背后,是一幅西方跨國公司巨頭在我國諸多產業已經完成殖民化與產業控制的現實圖像。目前我國“高端數控切割機制造業”身上背負著三座必須搬開的大山。
現代工業文明,無論怎樣劃分發展階段,其硬件支撐體系,始終是以裝備制造為核心的,其根本在于“制器之器”。有無自主實現與發展“制器之器”的能力,是國家強與弱、先進與落后的分水嶺。換用我們當下的話語體系,就是能否實現“自主的高端裝備制造”,是我們實現真實的強國富民、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所繞不開的必由之路!
然而,當我們面對“高端裝備制造”這一現代工業文明的頂層問題時,對國內目前幾個流行的概念,不僅必要而且必須加以重新思考和詮釋;只有還原事物真實的一面,才能有助于我們布局謀篇、做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這篇大文章。
其一,“國產化率”。這是我國產業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用以評價技術進步的一個很有爭議的概念。直到目前,國內還有很多企業在有意或無意地使用這個概念來宣傳自己。例如,對于我國汽車工業,自中外合作、合資成為發展主流模式以來,在媒體報道時經常提及國產化率達到了多高百分比,用以說明取得了巨大進步。這里,我們有必要問一問:“國產化率”具體含義是什么,有什么意義,為什么?“國產”是在什么層面上的“國產”,哪些部分是國產的,哪些部分是非國產的,各占什么權重?是量的概念上的國產化率,還是質的概念上的國產化率?如果關鍵的“大腦”和“心臟”依靠外資和進口,關鍵的東西不能掌握、不能自主、不能自己做,我們自己只能做些非關鍵的“皮毛”配套,那么,即使國產化率再高又有多大意義呢!因此,“國產化率”是一個很容易掩蓋技術進步本質的概念。在我們面對“高端裝備制造”這一問題時,有必要重新認識“國產化率”這個概念,在將來的話語體系中澄清這個概念,使我們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質。
其二,“集成創新”。這是我國科技和產業界最近十多年來,逐漸流行的一個新詞,用以說明我們有一種能力,叫做“集成”各種要素后實現“創新”的能力。對于這個概念,不能輕率地加以使用,而應慎重分析其內容:對于一項“集成創新”,一定要把其“集成”的各個部分分解開來,仔細看看“集成”了些什么,集成對象來自哪里,集成的關鍵部件與核心元器件來自哪里,“創新”在哪里。“集成創新”很容易淪為一個空洞的說辭。例如,對于我國政府大力支持的半導體與微電子產業,其范圍不僅包括屬于高端裝備的關鍵工作母機,還包括由工作母機生產制造出的各種基礎元器件。若我們的產業及科技界選擇“集成創新”來發展半導體產業,從簡單的電阻、電容到各種復雜的芯片,以及復雜精密的工作母機,都需要依賴進口,那我們的“集成創新”還有多大價值呢!目前的情況是,連最基本的高品質電阻、電容等基礎元器件都嚴重依賴進口。如果我們不能沿著產業鏈向上發展,不下決心自主發展“制器之器”的能力,我們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不是立足于“自力更生”,而是依賴“外援”而非“內援”去做“集成創新”,則“集成創新”可以休矣!我們的“振興高端裝備制造業”就會成為一句實實在在的空話。從現代工業體系的結構和發展進化過程來看,誰先“做”并不是最重要的,第一重要的是我們也要有能力去“做”,而且能“做好”。在我們面對“高端裝備制造”這一問題時,沒有理由不審慎使用“集成創新”這個概念,以免自欺欺人。
其三,“自主品牌”。我國產業界最近二十多年來,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迅速覺醒,認識到“品牌”的價值,知名企業無不著力打造“自主品牌”形象。從根本上講,“自主品牌”是指由企業自主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然而,現實中我們卻屢屢發現有很多知名公司的“自主品牌”,實際上并不能“自主”。有些企業用不靠譜的“國產化率”和虛假的“集成創新”,花大力氣宣傳塑造企業“自主品牌”形象,用以贏得公眾認同、政府和社會的支持,讓“自主品牌”成為一塊遮羞布!在我們面對“高端裝備制造”這一問題時,“自主品牌”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不能“自主”的“高端裝備”及其“制造”,其“品牌”價值無疑會大打折扣。高端裝備制造業應該追求真實“自主”的“品牌”效應,發展和進化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服務于國家和民眾。
回顧歷史才能認清現實,歷史的經驗教訓不能也不應被忘記。我們的先人曾在屈辱中探索自強之路,由于歷史發展的局限沒有從根本上突破“制器之器”的關隘。現在,當我們面對同樣的命題,在思考“高端裝備制造”的時候,沒有理由不拷問一下自己:高端裝備制造的核心和本質是什么?實現高端裝備制造的基礎和條件是什么?國家該做什么?企業該做什么?
縱觀現代工業文明發展史,一個國家要發展,自主實現與發展“制器之器”的能力是首要和必要條件,而這種能力是買不來的,是內功,只能依靠自己培養和內生。用內行話來講,就是一定要培養起我們自己的“技術力”,建立起具有自我升級與進化功能的完整的基干產業體系,徹底解決“制器之器”能力的問題,才能脫離“全球化”產業食物鏈的底端,擺脫依附型國家(依靠勞動力和資源生存發展)的命運,成為自主型國家(依靠技術力和資本生存發展)。在我們選擇改革開放與世界“接軌”、“引進外資”解決了若干領域“有和無”的問題之后,在我們打開國門、“嫁接和移植”了大量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裝備和生產線之后,接下來的文章怎么做,才是關鍵中的關鍵。這里,有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條是“買辦化”路線,繼續不斷進口技術與裝備,耗費勞動力和資源,生產商品銷往世界,形成一段歷史時期內社會表面繁榮的假象,淪落為“勞動力和資源”輸出型的依附型國家,埋下遲滯、崩潰甚至是滅亡的種子;一條是“自主式”路線,“產學研官”四方密切配合、有計劃地徹底消化吸收進口技術、推陳出新進行產業技術趕超,通過自主創新,在一段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由蛹化蝶”,把“外生技術力”轉化為“內生技術力”,培養起靠得住的“內在技術力”,成長為“技術力和資本”輸出型的自主型國家,打下國家與民族發展和富強的真實可靠的基礎。